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闪闪红星――献给天堂里的爷爷
发布时间:
2011-06-16 11:20
如果他还在世的话,今年应有八十一岁高龄了。最后一次见他,是在他的追悼会上,这位在当地堪称“一把刀”的外科奠基人,安祥地躺在那。一排排的花圈,将来访者的思念和缅怀之情,呈现于堂,啜泣声在空中飘荡。
依稀记得生前的他:胖乎乎的,留着板寸头,戴副金边近视镜,嘟嘟的嘴,一副笑呵呵的样子。他有辆坐骑,是与那胖胖体态极不相称的粉色二O的脚踏车,有些破,铃铛好像还缺了个盖,颠簸了几十年,却始终与他形影不离。
他,节俭成癖,远近闻名。年少者往往因为他这近乎抠门的习性而痴笑于他。他的故事这般:黄昏时分,下班路上经过菜市场,他会喜不滋滋地捎上一车兜的战利品,一路叮呤呤地赶回家。到了家,拎出的不是蔫不嗒嗒的菜,就是烂乎乎的水果。老伴、儿孙对他皱眉加埋怨,他会笑呵呵地说:那是讨价还价得来的,不易啊,贵的、便宜的一个味,一样的吃。嗨,要先吃烂的,再吃好的啊,这叫忆苦思甜。菜贩见了他,躲着他;家人见了他,怕了他。
他,医术精湛,家喻户晓。年长者会由衷地敬佩他。他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系,毕业后在苏州医院工作,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支援苏北建设,他义无反顾举家牵至苏北一座小城市,带领当地的医护人员秉着救死扶伤的精神,尽心尽责。几十载风风雨雨,他以其精湛的医术挽回了成百上千人的生命,被称为“再世华佗”。
他,不是传奇却甚是传奇。他,是抗美援朝的功臣,一生难忘;他,文革期间受了迫害耳朵聋了,刻骨铭心。然而,他乐观的天性,让他忽视了自己的伤痛,更多地为他人着想。他的家里,经常热闹非凡,客厅围坐的大多是前来咨询病情的病人,无法言语沟通,他会用纸和笔作为媒介,耐心地让病人把病情写下,逐一排忧解答。他清廉不拿一文一厘,常常因为医疗者的清贫而给予一次次的救济,若是他的学徒拿了红包,他也会怒斥着让退回了去。他是当地最早的三名主任医生之一,他也曾任当地的政协常委,可是他从不摆架子,三更半夜被叫了去做手术是常有的事,他从不嗯嗯啊啊地推托个半天,而是随叫随到,毫不犹豫。他不仅医术高明,还勤于学习,早在十九岁时,就已在河南日报当日语翻译,他精通四国语言:德、日、英和俄语,翻译并出版了几十本外国书籍。他能吟诗作词,是全国楹联协会会员,茅盾故居、郑板桥故居、西安碑林、黄河碑林都留有他的诗词……
他是医生,却因病去世。留给后人的是对他的追忆。
今年,听说他生前的医院要给他立个铜像,还有,建个历史博物馆。其实,他不求这些,只是希望后人能戒骄戒躁,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应做的事。今年,我给他献上了束白菊花。
1921年,中国共产党成立,领导新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,在党成长的光辉岁月里,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共党员,他们生平或默默无闻,或可歌可泣,然而他们用心为祖国、为人民、为党的事业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,他们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。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,在怀念老一辈革命先烈之际,我想起了他――我的外公,曹华棣医生,一位值得我终身学习的老党员,也借此机会向他致敬。
流沙(曹颖)
为助力青年员工紧扣时代脉搏、点燃创新激情,在“五四”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,公司团委精心策划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科技强国 青春同行”科技创新学习主题活动。公司30余名朝气蓬勃的青年员工踊跃参与,通过实地探访行业标杆企业与特色项目,汲取创新智慧,激发建功热情,为公司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。
为深入贯彻落实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要求,持续完善投资者回报机制,公司于4月23日发布了《南京高科未来三年(2025-2027年)分红规划》,以明确的分红承诺和可量化的回报路径,彰显公司稳健经营实力与践行股东利益优先的决心。